当前,高校经常发生学生遭遇各种侵财型诈骗案件,为了防止此类案件发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和防范的能力,今天的安全教育课内容,我们着重讲述侵财诈骗案件的具体形式以及防范措施。
一、侵财诈骗案件的类型:
第一类 谎称学生出事故骗取医疗费用进行诈骗
行为人利用获取的当事人家庭情况(毕业生上网求职,发布个人资料),谎称当事人的老师或交通民警、抢救医生给当事人亲人打电话,称当事人因交通事故入院抢救急需用钱,骗其亲人将较大金额的“手术费”、“医疗费”打入指定的银行帐号内,获取不义之财。2005年3月,我校连续发生三起此类案件,有两起诈骗成功。我校东区电气学院一学生的家长家住海林县,一天接到一自称是哈尔滨交警支队民警的电话,电话里说:该学生在香坊区红旗大街发生交通事故,伤势严重正在医院抢救,急需医疗费用一万五千元,请马上往一银行帐号汇款,否则会影响抢救时间。家长接到电话慌了神,也没有打电话进行核实,立即在亲属中筹款,因事情突然,只筹到一万二千元,马上遵照电话的要求,将款汇往所提供帐号。接着又继续筹措剩余款项,在到海林县里该学生的姨母家借钱时,其亲属提出质疑,才想起核实此事,给孩子打电话,结果该学生正在教室上课。这才知道是诈骗,马上报案,经查,诈骗者所使用手机及所提供帐号均为福建省泉州地区。由于线索不清和福建泉州警方联系后,也没有回音,该案至今未破。另一起是谎称学生被打伤,需5000元医疗费,家长立即筹钱按指定帐号汇款,事后发现被骗,诈骗电话也是福建地区打出的。针对此类案件,学校保卫处向全校学生发出《致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就此类案件特点和预防措施向学生及家长发出警示,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类 利用同情心进行诈骗
这类行为人多冒充自己是某某的同学或老乡,利用人们的善良心理骗取当事人信任,称其自己出现吃、住、行困难,以借用当事人的手机打电话与某某联系,或借贷一定财物,实施诈骗。如:2003年6月的一天,原我校高级职业技术学院汽修专业的一学生寝室,几个同学正在午休,一个年约20左右岁的女孩到该寝室询问有无一姓王的同学,正好该寝室一同学姓王,但当时未在寝室。屋内的同学说:有,但没在屋。这个女孩就哭诉说,自己的男朋友和王姓同学是高中同学,在工程大学上学,自己和男朋友吵架,男朋友跑到北京去了,来信说让她马上去,不然就再也见不到他了。可是她身上没有钱,男朋友让她找这个同学借点路费。屋内的几个同学听了此事,当即凑了300多元钱,并把这个女孩送到火车站,买了些路上吃的,送她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当晚,王姓同学回来,向他说了此事,这个同学说自己在工程大学没有高中同学,方知被骗。事隔三个月后,这几个学生到我校南区3公寓看同学,在楼道内看到该女孩又在找男朋友的“同学”,即向保卫处报告,将其抓住,经查,这个女孩子是兰西县人,16岁,以在哈市各高校学生公寓利用学生扶弱救贫心理行骗为生。
第三类 骗取储蓄卡帐号及密码进行诈骗
行为人一般先骗取当事人信任,或承诺给一定好处,借用当事人储蓄卡存取钱,趁机套取当事人储蓄卡帐号和密码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当事人储蓄卡帐号和密码后,将储蓄卡调包或复制其储蓄卡在ATM自动取款机上将存款悉数提走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2004年10至11月,在学生交学费期间,一女诈骗犯冒充《生活报》记者化名李航在我校以找家教、帮助学生找工作等事宜进行诈骗活动,同时骗取四名同学二万余元现金。其行骗伎俩是,以给女儿找家教为名,认识学生,然后声称要往学生银行卡中划工资,让同学在提款机上划卡验证银行卡是否好使,借机窥视到密码后,称其要到某单位办事,让学生等待其母亲领女儿来见面,在学生等待时,将学生银行卡卡号复制,在取款机上用窥视到的密码将卡内玖千多元现金分三次取走。学生久等不见来人产生怀疑时,已经作案完毕。在职介所与找工作学生相识,唠家常,得知学生家境情况后,便谎称自己是记者认识很多人,愿意帮助同学,曾多次约学生在服装城肯德基、中央大街肯德基见面商量找工作的事情,以给学生提供在《生活报》的工作机会为由,骗取三名同学保证金伍千余元,骗取其中一名学生的银行卡,取款陆千元。诈骗过程长达一个月之久。学生久等工作没有消息,到《生活报》查问,方知是骗局。公安机关利用线索,将其抓获,该犯37岁,是绥化市一农民,归案时已将诈骗款挥霍一空。
第四类 利用虚假就业广告诈骗
行为人利用当事人求职心切的心理,在网络媒体上发布虚假招聘或就业信息,并利用虚假的空包公司身份或虚假中介身份骗取当事人信任,进而达到骗取当事人的“中介费”,“上岗培训费”、“建档费”、“岗位担保金”等钱财的目的。在接触到的案例中,有许多同学是在求职中受骗上当,交了钱,得到的工作岗位和宣传的内容大相径庭。
第五类 中奖诈骗
行为人利用当事人占便宜的心理用手机短信或其它途径告知当事人中了某某大奖,骗其将一定金额的“手续费”、“邮寄费”、“个人所得税”等汇入或打入指定地点或帐号。这类的信息我们很多同学都得到过,大多数知道不会有这么好的事等着我们,不去上当。但也有的同学不辨真伪求财心切,结果受骗上当。
还有一些喜好网络聊天的同学在与网友见面后,被一些好于此道的女骗子“宰杀”,损失钱财。这类内容将在网络犯罪章节中讲述,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二、常见的诈骗伎俩
1、弄虚作假、欺骗被害人
诈骗案件最突出的特点是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者采用其它欺骗手段,使被害人受骗上当,自愿交出财物,这与盗窃的秘密偷窃和抢劫案件的暴力劫夺有所不同。犯罪嫌疑人一般在行骗前,都要进行周密细致的预谋,收集社会的政治、经济信息,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注视被害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来施展骗术,使被害人受其蒙蔽,陷入圈套,丧失应有的警觉性而受骗上当,造成财产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损失。刚才讲述的几个案例均含有此类特点。
2、花言巧语,察言观色
犯罪分子为了使诈骗成功,往往迎合被害人的心情,投其所好,
送其所需,献其所喜,帮其所急,解其所难,以骗取其信任,行骗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利用被害人吹牛拍马,趋炎附势、攀龙附凤等心理,冒充领导干部及其子女或者现役军人、公安干警、报社记者等,以帮助介绍工作、调动工作、安排子女升学就业或者出境为名,骗取钱财。
(2)利用被害人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感情用事,疏于防范等心理,冒充外地国家工作人员或名牌大学学生,以出差在外发生车祸、外出搞社会调查钱包被盗等借口,请求他人帮助,博得被害人的同情心,得手后即逃之夭夭。
(3)向被害人灌输封建迷信理想,散布谎言,装扮成神医、法师等,以吹嘘能医治百病,降妖捉怪,驱邪消灾、能掐算出过去未来等为幌子骗取钱财。譬如同学们上街常常能看见一些摆摊算卦的人士在那兜揽生意,而且也常有人光顾,里面也不泛一些年轻的大学生。
(4)冒充子女的名义向家长写信索取钱财。
(5)冒充华侨、境外商人或其子女、亲戚,对崇拜外国货,想交外国朋友,物色外国对象,急于出国留学的人进行诈骗。
(6)利用被害人想发财的心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进行诈骗活动。
在实际生活中,诈骗分子之所以频频得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诈骗手段如何高明,主要是因为被害人缺乏应有的警惕或者存在着某些不正确的想法,使得本不高明的骗术,屡屡得手。
三、诈骗的防范
1、要增强防范意识和法律观念。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懂法知法,增强法律观念和防范意识,在思想上筑成一道防线。同时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法,增强识别诈骗的能力。
2、不要把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及电话随意告诉他人。诈骗嫌疑人往往利用这些条件以学生本人、学校、医院等名誉,以发生交通事故、缺少生活费和生病等为由进行诈骗。
3、正确对待升学和毕业分配等问题。诈骗嫌疑人往往利用受害人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诈骗活动。
4、要告知家长,遇有要求汇款事宜,务必立即与学院老师、保
卫处核实,避免上当受骗。学生如遇医疗纠纷,马上向学院和保卫处报告。
5、提高警惕,不要占小便宜,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保管好自己的储蓄卡和密码,避免用生日、学号或身份证号码作密码,遇事要及时
6 、在求职时不要轻易、盲目交纳各种应聘费用,应到正规大型的招聘会或场所求职。
7、不要相信手机短信中中奖或获得礼品的信息。要懂得天上不会掉馅饼。
有关诈骗现象还有各种表现形式,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谈及了,基本和我们上面谈到的都有相关的联系,所谓知一斑而窥全貌。关于诈骗的预防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